新闻中心

疫情大考之下,城市如何更智慧?(转载)

更新:2020-03-11浏览:

    本文来源:i自然全媒体,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突发公共事件,是城市治理能力的一场大检阅。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智慧城市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作用了吗”“怎样才能让城市更加智慧”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议题。

       “这次疫情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城市治理需要技术支撑,智慧城市建得好能有效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告诉记者。他同时提醒,对智慧城市要有正确的认识,其价值首先应通过防灾减灾、保障城市的安全健康运行来体现,而不是在突发事件中发挥的作用来体现


疫情爆发,智慧城市迎大考

      “终于成功申请到了一张绿码!”2月14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工作的北京市民白鸣拿到了杭州的复工“通行证”。此前一天,杭州市开通了“健康码”。借助大数据比对,根据全国疫情风险程度、个人在疫情严重地区停留时间次数、与新冠肺炎感染者密切接触人员接触状态等个人有效信息,量化赋分后生成三色码——绿码可以直接进入杭州、黄码隔离7天以内、红码集中隔离14天。借助三色码的智慧管理,杭州在全国率先按下复工“快进键”。

      2月8日,一张带着二维码的“重庆疫情地图”在重庆市民微信、朋友圈争相转发,扫描二维码,人们可以查看周边最新确诊病例,了解确诊病例的时空轨迹、居住小区,以及附近定点医疗救治医院、发热门诊,重庆市疫情发展最新动态等内容。这是重庆市利用时空大数据平台多年积累成果开发而成,其定位精度能够达到社区甚至楼栋,上线后单日访问量最高达到140万人次。

      在黑龙江,以“天地图·黑龙江”时空信息平台为基础建成的疫情防控辅助决策系统实现了全省疫情防控“大数据+网格化”一张图管理。该系统通过时空信息叠加通信管理、公安、卫健委等专业部门数据,集成“电子地图+手机动态定位”功能,能够实时提供15日内进出黑龙江省且在重点疫区停留2小时以上人员的位置及行动轨迹等信息,精准反映了疫情高危人群的空间分布、出入时间和区域密度,定位精度可达10米~50米。同时可以用各类信息图表、热力图、空间分布图等,直观展示疫情发展、控制情况。

      这是新冠肺炎疫情中,智慧城市应用的几个缩影。截至目前,中国测绘学会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已征集了百余个智慧城市相关信息技术在疫情防控中的应用案例。其中既有基于天地图开发的疫情动态地图、疫情防控辅助决策系统,也有城市、小区智能测温筛查预警系统,城市的外来人员登记系统、企业复工学校复学管理系统、社区防疫信息服务平台,等等。

      然而,种种应用仍与公众的期待有一定差距。有评论吐槽,一些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投资动辄以亿元计,却连“在线预订口罩”“线上收治登记”等基础功能都无法实现;有些街道社区的通知传达、防控知识普及,依然靠嘴、靠腿、靠手动;体温上报、申报疫情线索、相关文件签字、信息填报等,用的仍是20年前的人工处理方式。

      疫情大考之下,无论是业界还是公众,把智慧城市建设好、使用好的诉求比以往更加强烈。

传染病防控,智慧城市补短板

      “事实上,从全国范围看,传染病防控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郭仁忠说,这也是由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处于初级阶段的现状所决定的。

      智慧城市从概念的提出到实践,至今只有十余年。2008年底,IBM公司提出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地球”的设想,随后提出“构建智慧地球,从城市开始”。由此,“智慧城市”的概念正式提出。

      2013年初,住建部启动了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此后一批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展规划相继出台。科技部、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等部委也在开展相关智慧城市试点。研究报告显示,全国目前已有超过500个城市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

      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有目共睹。宽带、5G、通信卫星与导航技术的新成果,正提升着城市信息获取能力。2019年,自然资源部印发了新版《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技术大纲》。该平台立足于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性信息资源——统一的时空底板,不同需求的用户可以通过平台便捷地获取和使用时空大数据,叠加自己本领域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也可以基于平台提供的各类时空大数据服务,开发本领域的应用系统进行辅助决策。

      在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下,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规划、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环保等聚焦城市日常生活管理场景的应用成果迭出。

      “交通拥堵、领证办事这都是天天发生的,自然首先纳入智慧城市建设时序。而传染病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极为特殊的场景,几乎没有城市预先做好了充分准备。”郭仁忠说。

      然而,突发的传染病疫情要付出的社会治理成本却是巨大的。截至2月24日,各级财政已投入1008.7亿元用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在郭仁忠看来,特殊的场景需要特殊的应对准备,实施传染病时空分析和智能管控,智慧城市大有可为。“传染病防控是一个典型时空分析管理问题,一个感染个体就是一个传播源,它的空间迁徙轨迹在给定的时间内就是一个污染传播域,在这个域内出现过的个体就存在感染风险。因此,借助地理信息技术,融合人口移动大数据,可以实施对传染病疫情的整体精准管控。”

      他认为,智慧城市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对传染病疫情管控可以从两个层面发力:

      宏观层面,分析疫情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总体分布和传播趋势,以便相关部门和机构提前采取措施,包括人口迁徙管控和抗疫物资调度等。

      微观方面,针对不同场景有不同应用。比如发现一个确诊病例,可追溯其时空迁徙轨迹,有针对性地排查潜在感染对象,做到精准分析而不是一刀切地限制所有人的正常流动。又比如对于需隔离的对象,通过信息感知手段能实时了解其活动范围,活动异常可以发出预警和提醒,等等。

      “这次疫情防控中,一些智慧城市信息化手段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如人流趋势、疫情展示等。当疫情防控进入‘人盯人’的阶段,相关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细化、优化、泛化,才能真正发挥防控作用。”郭仁忠表示。

      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提出,要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其中明确,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这也为下一步将传染病防控纳入智慧城市建设应用领域指明了方向。

多尺度精细化城市感知,智慧城市下一站

      “这次疫情给智慧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提了一个醒:虽然很多应用(突发事件)是事前未知的,但只要对城市进行多尺度、精细化、常态化感知,把城市数据,包括动态、静态、宏观、微观的都实时记载下来,即使发生突发事件,也能够利用这些大数据快速响应,正确应对。”郭仁忠告诉记者。

      他表示,多尺度、精细化城市感知包含空间、时间、对象三个方面。

      在空间方面,仅用一张地图是不够的,城市的描述要具体到道路、街区、小区、楼栋甚至楼层。在时间方面,要尽可能连续记载,不能一天只记载一个时间点数据。对象方面,要分为群体和个体不同层面,对于个体的精细化感知可以利用移动通信的大数据。

      “要实现多尺度、精细化城市感知,技术上没有问题,难点在于数据的共享和隐私的保护。”郭仁忠说。

      精细化城市感知特别是对个体的感知,涉及隐私保护。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信息的保护范围、数据流动等关键问题还有待法律法规的进一步明确。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隐私保护问题不解决,很难大规模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人群动态观测。

      此外,由于智慧城市建设还没有标准化解决方案,一些地方在建设智慧城市时还在沿用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如公安部门负责智慧公安、旅游部门负责智慧旅游、交通部门负责智慧交通,各自为政,往往形成“数据孤岛”,亟待建立政府数据统一共享平台,增进行业之间、地区之间数据资源的交流和互动。

      疫情发生后,一些城市已经着手布局智慧城市建设,特别是在数据共享、场景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举措。

      2月10日,上海市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统筹完善“城市大脑”架构,深化数据汇聚共享,依托市大数据中心,建立健全跨部门数据共享流通机制,强化系统集成共用,实现跨部门、跨层级工作机制协调顺畅。

      2月21日,济南市召开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专题会议,强调加强对城市大数据的梳理、分类、加工和聚合,为各级各部门的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支撑;加强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建设,打造“善感知、有温度、会呼吸”的新型智慧城市。

      可以预见,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热潮正在到来。根据新发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至2020年,全球智慧城市市场相关支出规模将达到124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支出规模将达到266亿美元,支出仅次于美国。中国市场的三大热点投资项目依次为可持续基础设施、数据驱动治理以及数字化管理。

      经过此次疫情大考,相信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将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链接:近期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布局

上海:统筹完善“城市大脑”架构

      2月10日,上海市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计划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深化推动城市的数据共享、运用及管理工作。其中明确,2022年将上海建设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排头兵,引领全国智慧社会、智慧政府发展的先行者。
      上海市强调统筹完善“城市大脑”架构。将数据作为“城市大脑”的核心资源,依托市大数据中心,优化公共数据采集质量,实现公共数据集中汇聚,加强数据治理,建立健全跨部门数据共享流通机制。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数字化模拟城市全要素生态资源,构建城市智能运行的数字底座。以大网络大系统大平台建设为导向,按照门户集成、接入管理、用户管理、授权管理、资源管理、安全防护“六个统一”要求,推动各部门、各区专用网络和信息系统整合融合,实现跨部门、跨层级工作机制的协调顺畅。大力吸引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建设优良的智慧城市开发生态。着力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聚焦医疗、教育、养老、文化、旅游、体育等重点领域,推动智能服务普惠应用,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推进卫生信息互联互通互认,促进医疗服务精准化,探索医保支付方式创新,提升养老助残托幼等信息化服务能力。汇聚优质学科资源,支持智能交互学习,提高教育供给满意度。加强文化艺术市场智能化服务水平,支持数字演艺等文娱活动,扩展文化服务丰富性。整合区域商业、文化、旅游公共资源,打造“一部手机游上海”示范项目,拓展城市体验感、感知度。
      为了全面赋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上海还将规划布局新型智慧城区,加快城市智能化更新,聚焦重点区域,强化智慧产城融合,推进新城高品质建设。

济南:让城市“善感知、有温度、会呼吸”

      2月21日,济南市召开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专题会议时强调,要加快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建设,加强顶层指导,推动智慧城市集约建设、高效运行,打造“善感知、有温度、会呼吸”的新型智慧城市。
      会议强调,要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正视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不足,举一反三,抓好改进,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真正发挥作用、关键时候管用。牢固树立“整体城市”理念,强化部门协同协作和系统集成共用,打造互联互通的数据及应用场景。要认真谋划,科学布局。深刻把握城市发展与运行的规律,认真研究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策。加强对城市大数据的梳理、分类、加工和聚合,为各级各部门的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支撑,使城市大数据得到有效快速使用,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加强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建设,积极探索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政务等,在应用中明确目标、找准方向、提出需求。加强顶层指导,紧密结合各部门单位及行业的应用场景需求,着力把数据和平台打通,深入挖掘数据价值,真正实现信息共享。


广东:以数字政府建设支持疫情防控

      2月24日,广东省公布了数字政府改革建设2020年工作要点,涉及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擦亮“粤系列”移动应用品牌、支撑重点领域改革建设工作取得新突破、以地市样板带动全省数字政府建设“一盘棋”、夯实数字政府基础能力、完善数字政府改革保障机制等六大方面。
      其中提出充分发挥数字政府平台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支撑作用。一方面,建立疫情数据实时共享机制。构建防疫数据动态采集、实时共享、深度加工处理、结果及时反馈共享机制。围绕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业务需求,统一归集基础数据。另一方面,加强防控数据分析应用。建立疫情数据分析平台,对相关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搭建省界高速和国省道机动车来粤人员“入粤登记”服务系统,提高数据采集和分析效率。上线疫情防控服务专区,及时发布和推送权威疫情信息。此外,优化在线政务服务和应急指挥。依托数字政府一体化平台,梳理群众常用、急用的高频服务事项,进一步优化在线服务流程。加大“粤政易”协同办公平台的推广应用力度,实现在线审批、远程开会,减少人员聚集。